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今日新闻-住宅网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文 I酒度VOL(ID:thevolcn)

  图 I源自网络

  解决不了问题 ,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万万没想到,这句网络热梗却突然照进现实,成为正处在生产、经营 、舆论多重漩涡之中的上海贵酒的解困大法:4月29日 ,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贵酒”)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关于上海贵酒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称要打击“恶意传播不实信息”和“低价倾销”行为,并已对4家商户立案。

  然而 ,这一看似维护品牌形象的举措,却因通知中强烈的警告意味和多处错别字,再次给上海贵酒的品牌减分。也让人不得不担忧 ,才在年报中现小数点的“乌龙指 ” ,又在通知中出错别字的“黄油手”,上海贵酒这是要闹哪样?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当一家企业的经营危机与舆论漩涡叠加时 ,其应对策略往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海贵酒正是如此 。

  在通知中,上海贵酒给出了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的原因 ,称是由于“部分不法商家市场上恶意散播关于上海贵酒公司及旗下产品的不实信息,此类行为严重损害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商誉。”对此,上海贵酒将通过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对以下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 ”:

  一是“网上恶意传播公司产品不实信息商户”,二是“网上恶意倾销公司产品的商家”。

  通知还透露,“对于网络恶意传播公司产品不实信息散户 ,公司近来 已经立案1起 ”,“对于通过电商平台以低价恶意倾销我司产品的商家,公司近来 也已经立案3起” 。

  先不讨论上海贵酒的吓阻战术到底有没有效果。搞笑的是 ,这则警告意味强烈的严肃通知中再次出现错别字的硬伤。

  除了多处缺漏字的低级错误外 ,有两处错别字较为明显: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通知中称,“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司重金打造的品牌资产 ,公司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对以下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这其中 ,明显误用了“监管”一词 。

  通过简单的百度可知,监管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监视管理;监督管理 ,监视看管罪犯 。《水浒传》第七十回中有“水陆并进,船马同来。沿路有几个头领监管 ”的记载,被认为是这一词的出处。

  在现代语境里 ,“监管”一般作为谓语,通常与“有关部门”联系在一起,是指政府或授权机构通过制定规则、监督执行等方式 ,对特定领域或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以维护公共秩序 、防范风险并保障公众利益的系统性活动‌ 。‌

  显而易见,“监管 ”的主语一般是执法部门,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管理 ,上海贵酒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地位。当然,不排除上海贵酒内心确实有这个冲动。

  说完这个有歧义的词,剩下这个显然就是错别字了 。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	,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通知中还称,“对于网络恶意传播公司产品不实信息散户,公司近来 已经立案1起。”联系上下文可知 ,这里是错把“商户 ”打成“散户”了。用过拼音输入法的都知道,这里出错的原因在于,在上海贵酒的日常工作中 ,用于资本市场的“散户”一词,显然比用在实际经营中的“商户 ”一词,频率要更高一些 。由此可见 ,对上海贵酒的关注重点到底在哪里。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,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出发点和错别字之外,恰恰暴露了上海贵酒更深层的危机。

  所谓“不实信息 ”背后,是上海贵酒的真实困境 。通知声称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损害了品牌声誉 ,但财报数据却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

  2024年白酒销售收入全面崩盘,酱香型酒营收同比下滑84.57%,浓香型酒下滑64.85% ,果酒品类营收近乎归零;生产端几近瘫痪,除酱香型酒外,浓香、果酒等品类产量归零 ,现金流为-7546万元;关联公司海银财富非法集资案发酵,实控人韩啸被刑事强制措施,合作伙伴与银行集体追债 ,公司信用体系崩塌。

  这些数据与事件均来自官方公告和司法披露,显然无法用“不实信息”简单概括。

成立“品牌保护办公室”,上海贵酒这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与此同时 ,通知指责电商平台商家“恶意低价倾销” ,但行业分析显示,在行业费用 整体倒挂的大背景下,上海贵酒同样难以幸免 ,市场费用 体系早已失控 。行业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其激进扩张时期依赖高费用补贴渠道、忽视品牌价值沉淀的后果 。将其归罪于电商平台商家“恶意低价倾销” ,显然有失公允。

  事实上,上海贵酒的崛起曾被视为跨界资本的成功样本。2019-2023年,其通过资本运作整合章贡酒业 、高酱酒业等资产 ,营收从7971万元飙升至16.29亿元,净利润增长133% 。然而,这种增长建立在“低毛利、高费用 ”的野蛮扩张模式上 ,品牌根基薄弱。

  尽管通知声称,“上海贵酒自成立以来,公司在日月天系列、君道贵酿系列 、十七光年系列 、最酒系列的品牌上均投入重金打造 ,如大国品牌推广、陈建斌代言、‘中国好声音’赞助 、湖南卫视多档综艺赞助等 ,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品牌资产以及消费者饮用品质的口碑 ”,但这些投入未能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反而因产品费用 倒挂和营销争议被诟病。

  对酒业而言 ,品牌保护的核心是消费者信任,但上海贵酒的信任危机源于经营基本面恶化,而非外部舆论 。若无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 ,任何“保护”行动都可能被视为转移视线的公关手段,而激发更多的舆论争议。而此次高调打击“不实信息”,在外界看来 ,其是否真正针对侵权行为,还是借法律之名压制批评声音,仍有不少争议。

  上海贵酒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企业将资源倾注于资本运作而非产品价值 ,将危机归咎于外部而非内省时,任何“保护 ”行动都可能是掩耳盗铃 。品牌的生命力终究源于消费者的认可,而非一纸公告或几起诉讼。对上海贵酒而言 ,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或许能短暂掩盖伤口 ,但唯有直面经营失利的根源,才可能绝处逢生。

  如果时间还来得及的话 。